公益觀察2014
  • 前言
  • 報告架構
  • 報告摘要
  • 關於作者
  • 國際社會焦點
    • 新自由主義與信任危機
    • 公益部門是救世主?
    • 不確定的未來
  • 全球公益脈動
    • 美國
    • 英國
    • 中國
    • 公益部門的未來
  • 台灣在地觀察
    • 公益捐款超過500億
    • 透明度不足:缺乏誘因、強制性及標準
      • 捐款人:不主動尋求資訊
      • 公益組織:未提供或僅提供有限資訊
      • 資訊媒介:資訊取得或解讀不易
      • 進展
    • 公民社會的新樣貌
  • 結語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 參點貳. 透明度不足:缺乏誘因、強制性及標準
  • 參點貳點壹. 捐款人不主動尋求資訊

Was this helpful?

  1. 台灣在地觀察
  2. 透明度不足:缺乏誘因、強制性及標準

捐款人:不主動尋求資訊

Previous透明度不足:缺乏誘因、強制性及標準Next公益組織:未提供或僅提供有限資訊

Last updated 4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

參點貳. 透明度不足:缺乏誘因、強制性及標準

參點貳點壹. 捐款人不主動尋求資訊

交叉分析主計處統計最近一年曾捐款原因,「積功德求福報」(36%)、「家人朋友同事影響(6%)」及「募款人極力勸募(3%)」,這些對資訊需求較被動的捐款人合計45%,大概解釋了39%捐款人對捐款運用情形不完全清楚的最主要原因 。更明確指出,

「無論大眾是否有自己主動去確認或瞭解非營利組織責信的行為,或對非營利組織責信程度的認知,並不影響大眾接觸捐款的意向,意味著非營利組織致力於提升組織的責信程度,對接觸性捐款的促進似乎沒有實質的助益。」

捐款人雖然「認知」財務透明相當重要,但反映在捐款「行為」不必然如此,而這也正是台灣公益部門成長的潛在瓶頸及惡性循環:捐款人不在意導致公益組織不重視,但財務不透明又反饋為捐款人對公益部門整體的不信任,於是捐款決策最終仍偏向口碑或印象等主觀條件,資源分配效率無法提升、對大眾勸募更加困難,也難以防弊。

此外,捐款人或補助單位不願意捐助公益組織「後勤行政費用(overhead)」,較偏好指定用途專款專用,公益組織的支援能量無法強化,也是重要原因。如此說來,大費周章公開財務資訊,到底好處是什麼?。但需釐清透明度與捐款的因果關係方向: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捐款收入多,董監事或捐款人要求較高且資源較充足,所以有餘力提升透明度?

透明度與捐贈收入關係不明確導致誘因不足,這個現象與相仿,也是公益部門整體透明度無法提升的最主要關鍵。

粘嘉宇的研究
部份研究指出資訊透明度愈高所獲得的捐贈收入較多
中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