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地觀察

甲午:劇變的一年

1894年甲午戰爭滿清政府戰敗,割讓台灣、澎湖予日本,清廷國際地位自此一蹶不振,台灣則自此經歷長達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期。這段歷史記憶深刻地影響了二次戰後台灣對國家民族認同、主體性及族群意識觀念,更是近代政治及社會演變的主旋律。

二甲子後的2014,太陽花學運延續自洪仲丘事件的公民行動能量,學生佔領立法院長達23天並推遲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進程;林義雄反核四禁食則使政府無法迴避核四運轉議題:「一號機安檢後封存、二號機全部停工」;北捷隨機殺人代表過去較重視群體、情緒壓力內向個人抒發的社會文化開始轉變;高雄氣爆則是工業化與都巿化的兩相衝突,以及公共安全的長期疏忽;餿水油事件等延續前一年的食品安全風暴,更加廣泛地造成人心震盪和不安,民眾對資本家唯利是圖大加韃伐並消減對商業部門的信任;積累的社會情緒張力最後導致年底九合一選舉執政黨大敗;而新任首都巿長則是面臨流水般消漲的民意批判以及監督

短短一年內發生許多的巨型事件,涵蓋自由貿易、兩岸關係、代議民主、能源政策、環境保護、人際關係、廢除死刑、基本人權、公共安全、工業化與都巿化及食品安全等議題,幾乎每一則都極具代表性,也同時呈現了價值觀的衝擊和選擇。當然也不能忘了長期以來經濟成長分配不均、薪資停滯但物價房價高漲、中產階級逐漸消失社會流動愈形困難等,才是這些事件背後真正的大環境。

台灣對國際貿易依賴較深,全球化的影響也更為顯著。在全球因為「不平等」而掀起的對新自由主義及政治體系失能的檢討聲音,碰撞網路科技成熟的應用浪潮,於是2014在台灣掀起了千層風浪。除了做為世界的縮影,同時也可微觀政治、社會及文化在脈絡上逐漸浮現的轉變。本章將初步勾勒台灣公益部門的規模及現況,從源探討責信及透明度問題,並試著提出未來展望。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