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要

「不平等」與公益部門興起

2008金融危機以來,對華爾街金融巿場的不信任逐漸延燒到各地各個層面。世界各個角落的佔領現場呈現相似的面貌,我們也才驚覺全世界不到10%的人口坐擁83%的財富。更進一步深入挖掘,當前人類社會的諸多社會與環境問題都與這樣的「不平等」(特別是「所得不平等」)直接相關。也因此國際性組織如OECD、世界經濟論壇或聯合國等均將其列為重大趨勢或風險,取代過去長期關注的「貧窮」問題。

「不平等」除了肇自巿場經濟的無效率以外,政府在新自由主義主流思維下遲遲不肯干預及管制也責無旁貸。高舉「拚經濟」大旗,結果以GDP衡量的經濟成長數據並不等於人民的主觀感受,甚至「相對剝奪感」愈來愈嚴重,全球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因此屢創新低,遑論期待解決國際地緣政治衝突、世代失落造成社會資本動搖及對抗,以及更多前所未見的數位領域議題。公益部門因而被賦予帶領人類社會前進(或修正)的更多信任及責任,包括更開放透明地與利害相關人溝通、引導新世代的創意及熱情,以及妥為應對數位科技帶來的機會與風險。

各國公益現況及趨勢

總體世界的經濟社會趨勢也反映在各個國家的公益部門,例如全球慈善指數即指出,年輕世代的高失業率降低整體社會捐款比率。隨著經濟稍有起色,美國及英國的捐款逐漸回升至金融海嘯前的水準,而中國則是快速爆發性地成長但透明度仍處於低檔。

美國做為全球公益部門的領頭羊,近年的焦點包括:共享經濟的創新模式還有很大想像空間,利他主義將模糊營利與非營利的界限,競爭漸趨激烈;群眾募資可能扮演更重要角色,但需找到更恆常穩定的模式;行政後勤費用迷思仍是公益組織成長的絆腳石,忽略對行政支援能量的投資將帶來苦果;組織的服務績效更受重視,責信不僅是公開透明,更延伸至證據力的展現;快速變動的新時代裡,培養組織團隊的領導才能是長遠發展的重要關鍵。

台灣公益的時代意義

「真的是充滿各種變數、變故、突發事件,讓人無限驚奇的一年。」苦勞網的編輯徐沛然這麼形容台灣的2014。這許多的變數、變故及突發事件,其實都脫不出全球的政治社經壓力及影響,並非台灣所獨有,只是很戲劇化地如火山爆發般宣洩於一個狹小的時空裡。

如同其他國家,台灣的公益部門也以高於經濟成長的速度發展,換句話說在社會扮演的比重逐漸提高。以一年超過500億的公益捐款來看,透明度不高的問題導致無法更深刻具體討論發展策略,仍停留在很初始的與其他利害相關人互動階段。但這樣的透明度問題不能將責任全部推給公益組織,而是法制環境十多年沒有重大改進、沒有強制力且缺乏標準,而且捐款人也不甚重視捐款真正的效益、導致公益組織缺乏革新的誘因。而這樣的刻板印象又回饋為惡性循環,成為公益部門成長的瓶頸及不穩定的危險因子。

梳理全球社會焦點、各國公益現況及趨勢,以及台灣社會的當下,預期台灣公益部門在將來可能發生的改變:

  • 公部門監理力道加強,特別是稅務稽徵和資格認定。

  • 大型機構不容易維持寡佔地位,因為對大型機構的不信任感,以及其自身僵化的應變速度趕不上時代要求。

  • 中小型組織興起,藉由新興科技的輔助降低失敗成本,並可直接接觸焦點群體,透過迭代方式找到社會問題新的答案。

  • 利害相關人要求實績,而不僅是單純的善意或公開透明。

  • 議題更多元、輿論風向變化更快,對責信的要求也更多面向。

  • 千禧世代影響力升溫,溝通及決策習慣開始出現明確翻轉。

  • 數位科技與公益有更多的結合。

  • 公民以「給問嗎」的獨立批判精神積極參與公眾議題。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