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焦點

年度關鍵字:不平等

2014年10月16日是今年度的「部落格行動日(Blog Action Day)」,超過100個國家的部落客針對主題「不平等(inequality) 」各自發表論述。「不平等」包括所得、性別和健康等面向,台灣唯一響應的科技濃湯將焦點放在近幾年問題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希望安心使用新鮮蔬果或食用油不再是階級的象徵。這個活動從2007年涵蓋「貧窮」、「氣候變遷」及「人權」等全球性議題,希望藉此促成國際發聲及意見交流。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也響應這個活動關注「所得不平等」

相較1970年代高所得與低所得國家二個集團壁壘分明的情況,近年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所得差異縮小;但國家內貧富差距雖在20世紀中葉因工業化減緩,全球化後卻又持續擴大,退回與1820年代相當、也就是二百年前的水準。

工業化與全球化帶來普遍性的人類福祉改善,但很多國家面臨經濟發展與所得分配的政策兩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界線也許愈來愈模糊,成長果實分配不均卻愈來愈清楚:全球不到10%的人口掌握了約83%的財富,而這也正是發生「佔領華爾街」以及全球公民運動和區域衝突的時代背景。

[不到10%的人口坐擁83%的財富]

(圖表來源:世界經濟論壇)</center>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所發表的「2014年經濟與社會調查:減少不平等促進永續發展」更是直接在報告標題表達深切憂慮,「不平等」已被列為世界的重大趨勢(megatrend)。無獨有偶地,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於2014年11月發表「全球展望2015」即提到全球十大趨勢中,「所得不平等持續惡化」由去年第二位上升到第一位、亞洲尤其明顯。

(資料來源:世界經濟論壇)</center>

國際社會由過去長期關注的「貧窮」議題轉為「不平等」,主要原因在於聯合國的「千禧發展目標(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已取得相當成果,2010年全球極端貧窮人口(每日生活費少於US$1.25)與1990年相較已減少超過一半(從47%減少為20%)。要再進一步緩解貧窮必須處理結構性問題:教育及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等所造成的社會階層流動停滯,正是貧困家庭世世代代無法翻身的緊箍咒。

簡言之,也就是這些發生在政治、環境及社會的持續性不平等,衍生了當前愈演愈烈的各式社會問題如貧窮、環境惡化、持續性失業、政治不穩定、暴力衝突等。因此探討公益部門在未來社會的定位之前,必須先理解當下社會問題的真正成因,也就是「所得不平等」造成的「機會不平等」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