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觀察2014
  • 前言
  • 報告架構
  • 報告摘要
  • 關於作者
  • 國際社會焦點
    • 新自由主義與信任危機
    • 公益部門是救世主?
    • 不確定的未來
  • 全球公益脈動
    • 美國
    • 英國
    • 中國
    • 公益部門的未來
  • 台灣在地觀察
    • 公益捐款超過500億
    • 透明度不足:缺乏誘因、強制性及標準
      • 捐款人:不主動尋求資訊
      • 公益組織:未提供或僅提供有限資訊
      • 資訊媒介:資訊取得或解讀不易
      • 進展
    • 公民社會的新樣貌
  • 結語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 貳點壹. 美國
  • 連續四年成長,接近衰退前高峰
  • 資訊透明與責信演化

Was this helpful?

  1. 全球公益脈動

美國

Previous全球公益脈動Next英國

Last updated 4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

貳點壹. 美國

連續四年成長,接近衰退前高峰

根據美國慈善捐贈研究機構日前發佈的「」,美國慈善捐贈連續四年成長,2013年較前一年度成長4.4%,已接近2009年經濟衰退前的水準。整體來看,個人捐贈佔72%,於2013年成長了4.2%,基金會捐贈也同樣呈現成長的狀況,唯有企業捐贈下幅下滑約2%,反映企業盈餘尚未回溫的現實。

![USA total giving](http://i.imgur.com/Gx7XppZ.png?1) (圖表來源:[Giving USA](http://www.dfwonline.org/userdata/userfiles/file/WI%20Gives/Giving%20USA%202014%20Highlights.pdf))

隨著各項經濟數據轉佳,教育,文化,環境及健康等議題均明顯獲得更多關注(前幾年經濟不佳時,捐款人較傾向捐助急難救助)。

整體捐贈持續成長的關鍵在於鉅額私人捐贈增加。而這也代表個人(特別是金字塔頂端的富人)更願意投入公益議題,也對公益更有信心。但,雖然富人捐款金額增加,但佔其所得比例卻下降,反而是中低所得捐款人雖然所得較少但更樂意捐贈,證明「」。

[捐贈佔所得比例變動]

giving divide

資訊透明與責信演化

[公益部門的資訊流]

公益組織資訊透明(transparency)的第一場革命很簡單:透明帶來責信(accountability)。現在則是第二場革命,透明帶來效能(effectiveness),也就是更佳的捐款決策以及更好的社會影響力。

[Guidestar 2020]

因此美國慈善捐贈逐漸回溫之際,責信的實踐已經從單純的「資訊透明」,反省並演化為討論「什麼才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資訊」,經歷二十年之後跨出重大的一步。

(圖表來源:)</center>

美國公益組織業務及財務資訊主要來自國稅局()的開放資料,將各組織的年度稅務申報資料鉅細靡遺地公諸大眾。及等機構則將這些資料加以整理分析,依各自的標準評鑑公益組織供捐款決策參考,甚至配合「」()發掘更多加值應用。

dataflow

(圖表來源:)</center>

近年Guidestar等機構焦點轉移,逐漸重視公益組織的服務績效。以Guidestar為例,2014年提出新的策略藍圖「」解釋了其策略上的轉變:

Guidestar 2020

(資料來源:)</center>

Guidestar在過去20年營運的基礎上發展出新的策略,而Charity Navigator也在近年推動新的評等架構,過去的評等。

另一種類型的捐贈諮詢機構如,與Guidestar或Charity Navigator大範圍地檢視公益組織並個別評價不同,Givewell只專注提供幾個最佳的捐款建議。雖然運作邏輯不同,卻同樣需要有力的證據支持(evidence-based)以及高度的資訊透明。

Philanthropy.com
IRS,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Guidestar
Charity Navigator
黑客松
hackathon
Guidestar
Guidestar 2020
Guidestar
CN3.0
只看公益組織財務資料,現在則大幅增加服務成果等質性(qualitative)資料比重
Givewell
Giving USA
Giving USA 2014
更深入分析發現
窮人更願意施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