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 on page
致利益相關人報告書
Letter to Stakeholders
Dear friends,
自由開放的社會主張透明機制與尊重個人的治理基調,對於這種 一再發生的防疫混亂與無謂傷害, 具有自我批判反省與修補錯誤的能力。
劉紹華認為,自由開放的民主社會,還有精神面的強韌,才是對抗疫病最佳的武器。當我們回過頭來歷數這一年多來的旅程,臺灣所展現獨步全球的防疫成就和經驗,恰正註解她的說法。
- 治理:透明/問責/參與
- 理性:邏輯/校正/迭代
- 基礎建設:普惠/彈性/協作
- 風險意識:承受/行動/可持續
- 共同體:連帶/信任/我們
這除了展示防疫成功並非偶然、而是許多面向的總和,更重要的是公益組織從中可以提取如何思考自身韌性的知識。面對風險社會,一方面社會問題不斷變異,另一方面組織發展持續面對挑戰。在這樣失控的未來,公益組織受到雙面夾擠—自身受到衝擊,還需接住受衝擊的他人。 如何有韌性地活躍下去,便是當代公益組織最重要的課題,同時也是實踐永續(sustainability)及社會價值規模化(scalability)的最佳選擇。
公益組織應該團結,跨議題協力及相互學習、 倡議更友善的運作環境,並重建公眾信任。 時代流轉、社會變遷,不只個別公益組織, 整體公益部門也還在這個變動不居的環境裡摸索進路。
- 建構完整的解決方案:對於初階、中階或高階的組織財務管理需求,都能提供工具並累積實作經驗和典範。
- 強化知識品牌:定期發表《公益觀察》及捐款調查,深化核心能力及品牌形象。
- 成為最佳轉譯者:在不同的利益相關人之間,協會 同時具有論述高度與研究能力,以及用白話解釋專業術語的技能和耐心。除了增進溝通效率,也是生態系裡不可或缺的樞鈕。
孟勳 Simon 敬上
Last modified 2yr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