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整合與傳遞資訊

中研院資科所陳昇瑋博士擘畫建置的「聰明公益資訊平台」已於 2017 年正式上線,擷取、比對並整合了臺灣公益組織的公開資訊,2018 年起由本協會主責維護及發展,陳博士團隊則持續提供技術支援。這個資訊平台的特點是:提供入口網站的功能、更有效率地傳遞資訊;開放公眾編輯、集眾人之力。此外,目前也已有中小型機構積極上線維護該機構的資訊,因此對於緩解公益部門「大者恆大」的現象也有想像空間。

簡言之,它針對「資訊不對稱」及「資源不對稱」問題,具有巨大潛力。

平台有潛力,同時也有其侷限。奠基於過去試著建置公益財務資料庫的經驗,以及多年來的理解及思考,本協會將以這個資料庫為突破點、試著動搖僵化的結構,也請大家持續關注及指教。

《公益觀察》

公益觀察2014》完稿至今 3 年,累積瀏覽超過 3 萬次。這本電子書的效應已逐年遞減(如下圖),但 2017 年瀏覽 7 千次、訪客 2 千人,影響仍相當可觀。這所代表的意義是,臺灣公益部門仍欠缺持續觀察及分析的報告。2018 年協會運作正常化之後,藉由「聰明公益資訊平台」所累積的資訊基礎,希望每年能穩定出版《公益觀察》,成為主要的固定業務。

責信實踐研究

2017 年於海棠基金會舉辦「非營利組織之評估—績效與責信」研討會,受邀發表論文「責信的典範轉移」,梳理「責信」一詞概念內涵及實踐方式的演變、並比對台灣的發展狀況。一方面承接了 2015 年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數位時代的公益責信」,就這二年來的不斷學習及思考,更加聚焦且更加深入地建立論述;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深耕議題的決心及能力。

責信概念的梳理就是重新定位,更大範疇來說,也是重新標定公益部門發展的方向。就衡量透明度及績效的方法論上雖無明確進展,但「要如何衡量(how)」與「要衡量什麼(what)」卻是同等重要的問題。

績效/影響力評估研究

2017 年受邀於社企流新書《開路:社會企業的 10 堂課》就「影響力評估」及「財務策略」發表看法,指出臺灣社會企業的發展已逐漸從「定義的價值選擇」,進入「如何衡量的工具理性」,續後並於社企流 5 週年年會主持「影響力評估」場次

2018 年,目前已初步確認合作計畫,將於本年度參與 SROI (社會投資報酬率)的執行專案。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