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及傳遞資訊

《公益觀察》

2015年1月協會正式公開的電子書《公益觀察2014》,迄今累計瀏覽約14,600次(台灣約9,400次),下載209次[1]。畢佳士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珍曾引用《公益觀察2014》討論網路世代對捐款用途及透明程度的要求,大愛電視則據以討論千禧世代參與公益的影響,甚至日本網站也引用數據介紹台灣捐款現況等。除了金錢成本極低(協會僅支付封面設計的費用)、成本效益高,這種配合網路習慣的閱讀及分享方式,更成為數位工具做為倡議手段的見證。目前台灣公益組織出版品有電子書版本的(pdf或epub格式)並不多見,以電子書為主體的更是屈指可數,也就是說在技術上公益責信協會可以算是先驅者。

但更重要的是內容是否足以支撐協會的論述,或增進公眾對協會的專業信任(credit)。協會常務理事徐沛然直言指出:

這本書的前面論述了一個「新自由主義」的悲慘世界,然後話鋒一轉,馬上提到「公益團體」的角色與作用是對抗新自由主義,這部分跳得太快。如果要認真一點的談,新自由主義反而有可能是各種NGO崛起的背景。...當然,我覺得這部分不是你的專業,所以也沒有覺得需要特別指出這塊。...對於概述公益團體或非營利組織環境的概況介紹,仍然是很有參考價值,整體來說是瑕不掩瑜。

來自網友的指教主要為對公益的分析仍過於表淺(例如中國公益部門的複雜性無法單以透明度觀之),以及缺乏具體行動號召(call for action)等。這些問題將試著在新一年度的《公益觀察》電子書予以回應,目前規畫的目次包含:

  • 國際社會現況(永續發展目標/氣候變遷/貧窮與不平等/資本主義/轉型)

  • 國際公益部門(現況及趨勢/責信的當代意義/慈善資本主義/美國/中國)

  • 台灣公益部門(現況/再一次梳理/慈濟及紅十字會/公益勸募條例/社會企業及B型企業)

從這更具企圖心的目次來看,此次的《公益觀察》將拉高視角看公益部門的定位與發展,並同時更深入探索議題的脈絡。雖然因此《公益觀察》的完稿時程有所延遲,預計2016年中方能公開。換個角度來看,這也反映公益責信協會的發展路徑思考:關注的是公益部門整體發展,不僅是財務透明而已

社會報酬率(SROI)研究

隨著社會企業、影響力投資、公益責信等議題蔚為主流,以及商業概念、技術及資本影響公益部門,如何衡量社會報酬(social return)很可能是未來公益部門的討論焦點之一。目前國內相關討論仍在很初期的階段,參與者仍是公益部門相關學者及機構,尚缺乏國外最新資訊的引介及財務觀點。後者並非意欲取代人文觀點,而是就評價(valuation)或報酬率的技術性問題加以提醒,以完整相關討論。

預計2016年以系列專文或論文方式探討社會報酬評估之議題。

透明度及責信指數研究

協會於2015年除了更新600大基金會的透明度調查,並試以所擬的「責信指數」對27間基金會進行評估[1],相關結果已呈現於社會福利年會演講及〈公益組織治理及財務透明:一個公民的觀點〉,並將於新一年度《公益觀察》詳述。

與2013年調查結果相較,600大基金會透明度雖然提升將近一倍,但整體而言仍然偏低(21%)。至於責信指數,即便是這些公部門認證台灣最優良的社福基金會,對於要不要公開資訊、或公開到什麼程度,看法或做法都有非常大的落差。此外,公部門評鑑很可能沒有納入透明度為評鑑指標。

2016年除了仍將更新600大基金會調整,並將擴大責信指數評估對象範圍,以更深入理解公益部門責信實踐現況。

公益財務資料庫瓶頸

公益財務資料庫雖在2015年嘗試以暑期實習方式重新啟動,但效果不佳。原因除了必須的新人學習成本外,複核的工作瓶頸仍未解決,而且公益團體自律聯盟已於2015年重新推動非營利會計原則的討論,勢必影響資料庫的格式設定。

2016年期待能以crowdsourcing方式解決,或縮小資料庫樣本低度更新,以至少維持既有的成果。

內政部於2016/3/9公開了「公益資訊平台」,但因《人民團體法》未規定公開何種資訊,故實際可查得仍為基本訊息,其他如治理資訊(董監事名單等)及財務資訊(預決算表等)仍付之闕如。即便真的公佈了,這些資訊仍需梳理和比較才能彰顯價值,而這也是短期內公益財務資料庫所希望能產生的貢獻。

附註

[1] 截至2016/3/15。 [2] 責信指數包括三大構面:基本資訊(如立案字號)、治理資訊(如董監名單)及徵信資訊(如工作報告、財務報告及捐款徵信等)。對象為連續四屆衛福部基金會評鑑優等的機構(評鑑每三年辦理一次,故包含 2005、2008、2011、2014 等年度),共計27間。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