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整合與傳遞資訊
Last updated
Last updated
2015年1月完稿公開的電子書《公益觀察2014》,迄今累積瀏覽數約23,400次 [1]。有趣的是,雖然作為協會的完整論述基礎,實際上最常被引用卻是書中對於台灣捐款的估計。而非常明顯地,台灣尚缺乏持續提供公益部門脈動的觀察或分析,或是國際思潮的導入,因此《公益觀察》有其獨特的意義及價值。
原訂2016完成的新版《公益觀察》推出時程再次延後,希望能在2017年底前完稿。主要原因是希望更深入理解社會現象,而不只是拼貼各種說法而已,因此需要大量的閱讀及沈澱。
《公益觀察2014》已指出捐款人更重視透明,而且更講求證據(evidence-based),而為了回應,主管機關也開始從法制層面著手,例如財團法人法、宗教團體法及社會團體法等草案均要求不同類型的NPO公開財務資訊。一旦具備強制力基礎之後,NPO不免會被放在同一個標準檢驗:首先是透明度,緊接著就是績效評估。前者代表的是公開了多少資訊,後者則是基於這些資訊如何評價每一個NPO。
協會幾年前就已提出了責信指數的計算,也已能對單一NPO提出透明度報告及建議。不過基於這些經驗並參考國外的發展歷程,發現這些議題不如想像中單純。例如績效評估不免會過度偏重財務數據,而其原因便是這些量化的財務數據較容易公開、也較容易計算,卻未必能表達真實的社會價值,因此協會會持續對這個議題再深入研究。2017年已受邀將於海棠基金會主辦之「非營利組織之評估—績效與責信國際研討會」擔任協辦單位及發表人。
SROI在2016年逐漸受到注目,例如該年度NPOst年會便已有SROI的主題、各大會計師事務所也紛紛投入提供服務。協會早前就關注,雖未有正式研究或實作,但已累積一些想法,希望2017能增加更多學術及實務上的知識,以更紮實地論述。目前已受邀於社企流五週年論壇擔任「影響力評估」分場主持人。
過去協會嘗試進行的公益財務資料庫目前處於停擺的狀態,主要原因有二,一個是必須人工輸入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及時間,而工讀生交接的重新訓練及學習也需成本;另一個則是資料輸入為求穩健必須有人加以複核,而這在協會尚無正職人力的狀態下不容易進行。
這個曾經在2011~2013年積極進行的專案、閱讀並輸入超過500份NPO財務報表,其真正的意義是「敲門磚」:讓協會累積了對於NPO透明度及財會問題的認識,並開啟了接下來所有相關的研究,意義不可謂不大。
但在政府要求NPO公開財務資料的壓力漸增之下,將來整合這些公開資料的平台也必定會出現,而且隨著自律聯盟推動的NPO「會計一致性制度」如能順利在近年上路,屆時公開資料的取得、輸入及分析必定會容易許多。在取得一定的學習經驗後,協會再持續大量投入的意義就相對有限,反而應著力倡議NPO公開各式資料,並關注下一階段的資料分析及評估。
[1] 截至2017/3/12,累積瀏覽23,390次(最近一年為8,790次),累積下載273次(最近一年為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