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利害相關人報告書

致利害相關人報告書

Dear friends,

在全球史的書寫當中,對於東方與西方的發展差異總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像是《西方憑什麼》強調地理,《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認為是制度,另外還有文化觀點,或單純只是偶然等。不過這些書寫總會提到一個有趣的問題:

「為什麼發現美洲大陸的是哥倫布,不是鄭和?」

困惑的年代

常見的扁平敘事就是明成祖後的皇帝太過封閉保守,甚至實施海禁。不過,當代知名漢學家之一的卜正民(Timothy Brook)在《掙扎的帝國: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卻提供了更為立體的圖像:明朝當時正逢小冰河期,氣候十分異常,飢荒、旱災、洪災、龍捲風、蝗災等接踵而來,也引發流民和民變;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已嚴重淤積,貨物輸送的消耗巨大;巿場經濟愈趨成熟、規模也更大,逐漸取代傳統經濟及消費模式,紙幣也更為流通;由於經濟轉型,士農工商的階級開始反轉,價值觀出現衝突;在歐洲人尚未來臨前就已有熱絡貿易的南海,後來的葡萄牙人除了佔領澳門還帶來了傳教士,於是西方火炮武器及天文知識等也與華夏知識交會;經歷過首次外族統治(元朝)後,明朝的士大夫更強調華夏正統等。因此,即便當時造船技術先進,明朝卻因窮於應付天災及內在衝突而無法支應鉅額開銷,必須中斷遠洋敦睦的外交手段。

更重要的是,明朝是個充滿困惑的年代。巿場經濟的運作、紙幣及金融體的發展、商人階級的上位,無一不挑戰著過去根深柢固的認知及千年來的傳統;西方知識帶來無比巨大的衝擊,深深震憾了當代人的世界觀,但卻又與當時敏感的華夷之防相互矛盾,而摩擦不斷。所以,如果以千年之後的眼光草率評斷當時的人過於蒙眜無知、沒能理性地跟上現代化的腳步,就不免犯了「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問題,而未能設身處地理解當時許多決定背後的複雜情境

現今的我們似乎也處在一個讓人充滿問號和挫折的年代。過度消費及生產造成的暖化現象及氣候變遷、財富差距大到影響政治經濟及社會穩定、極端主義結合失落的一代興起、全球化倒退、中國在G20談自由開放、多國試辦無條件基本收入、人工智慧將取代許多產業、同性結婚考考妣妣等。千年以後的人類(如果還有人類的話)看了這段歷史,大概也會覺得「你們到底在搞什麼」吧。

做能做的、不怕跳坑

2016年,公益責信協會做了一些事(具體內容請參閱後附報告),代表的意義為:

  • 持續操練研究、論述及溝通的能力(關於公益信託、社會企業定義與責信等);

  • 過去的文章雖然讀者逐漸減少,但仍持續提供可觀的瀏覽量及能見度(紅十字會、慈濟、指定用途捐款等主題);

  • 逐漸踏入績效評估(含SROI)的領域;

  • 不接一般公眾演說,專注在更多理解第一線實務工作的機會(講授課程及擔任公部門委員);

  • 累積評估或諮詢經驗,已建立專業分析報告範本(透明度、財務輔導或特殊案件等)。

最重要的改變,則是踏出舒適圈、擴大關注的視野

一方面為了回應「到底公益責信協會要創造什麼改變」的自我叩問,另一方面也受到美國近年由財務觀點(財務透明或績效)轉變為討論社會影響力(造成什麼社會實質改變)的影響,決定放下財務會計知識、直接面對不平等和氣候變遷等各個社會議題。這些議題要輕率歸因給「資本主義」或「不平等」是很容易的,就如同《公益觀察2014》直接以「不平等」快速平鋪討論卻缺乏視野和深度。書寫新版公益觀察的過程不斷有個聲音在盤旋:我是否真的理解我所指涉的詞語、或確實抓到了隱約察覺的伏流?

所以,除了原本的大量閱讀網路及電子資訊外,實體文獻的閱讀也多了資本主義、全球化、不平等、貧窮、氣候變遷等主題。因為沒有相關的學術訓練,所以完全是土法鍊鋼的方式硬啃,找來學者專書,再依書中的參考文獻繼續讀下去。宏觀的資本主義發展脈絡如《無情的革命:資本主義的歷史》、批判如《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微觀的民族誌如《泰利的街角》、氣候變遷爭辯如《對人類的未來下注》、也深入哲學裡關於正義的不同觀點,如《正義的理念》。除了彌補過去所受商學教育中過於單薄的價值觀。也希望能更細緻地了解我們所面對的總體社會問題、更能理解公益組織的運作邏輯及溝通語言、更能動員大眾創造改變。

也就是說,2016 年在公益組織的財務透明或健全會計程序上的投入不多,但試著思考是否走在對的路上(are we on the right track):是否真正理解社會問題的結構及本質?什麼才是公益組織的價值?怎麼去評估效能或引導資源?這或許才是「責信」的真實意涵、而不僅止於財會健全?

責信還是關係?

近期的內部討論中,一位理事提出反思。他不否認現階段強調責信的重要性,但公益組織與大眾之間的關聯如果只剩下許多的文件或評鑑,這是對的嗎?是我們希望的嗎?

「重點不是應該是關係嗎?」

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還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在那之前,我深自期許的是撐開不同專業背景人群的對話空間,處理大眾對於公益的「想像的共同體」,例如這次的報告中增加了專題,儘量簡單扼要地介紹公益組織實踐責信的結構困境。對協會而言,則會持續學習和思考,雖然成為智庫之一還言之過早,但會努力成為其他公益組織的可靠後援,一同走過困惑年代。

謝謝支持,祝平安健康、充滿希望和極好的運氣。

理事長余孟勳(Simon)

2017/3/25

附註:

[1] 封面設計:盧昱秀;設計概念:沈潛。

Last updated